孩子是否需要考試調適?

Posted on: December 13, 2018
黃宇昆

黃宇昆

資歷
  •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學士
  • 香港中文大學學位教師教育文憑
  • 香港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


按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的數字,每年約有2.5%的學生於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中申請特別考試安排,亦即我們一般所說的考試調適。許多家長亦經常苦惱於應如何安排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子女的考試調適,好讓他們在校內或考外的考試得到合適的安排,以致要到處拜訪不同專家尋找支援或與學校作頻繁爭拗。筆者現嘗試就著自己多年於學校及考評局工作的經驗,嘗試列出一些有用的經驗和考慮原則,希望有助家長處理相關問題。

1. 調適及加時非必然

針對不同的SEN,現時教育局已有清晰指引協助學校考慮如何安排校內的考試調適。有些學校或家長以為孩子若有某種SEN,便應將相關適用的考試調適全部套用到孩子的考試之上,是以坊間有“所有讀寫障礙的學生也有考試加時”的說法,但其實這並不正確。任何考試的特別安排也應按孩子的實際需要和在以往考試的經驗去決定,這才能對正下藥,改善孩子的表現。

2.了解考核目的、考慮公平性

在使用某種考試調適之時,必須要考慮該調適有否不必要地為孩子帶來與其SEN困難不相配的協助。如聽障學生的困難主要在聽聲音指示和溝通方面,在聆聽卷以外的筆試中安排加時調適便不太適用。此外亦要考慮該調適有否與考核本的的目的有抵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中英文閱讀卷本身就是要考核學生對文章和文字的閱讀能力,讀屏軟件之類的調適因已協助了學生閱讀文字,故對語文科試卷便不適用。

3. 校內和校外考試調適各不同

校外考試(包括小學呈分試)的結果因一般影響選科就業等資源分配,所以對公平性的考慮較為著緊,亦因而對加時調適和括免考核等對考試分數有直接影響的安排有嚴格審批。校內考試一般對各類調適較為開放,有不少學校會以有利學生學習和成長為目標而採取較寬鬆做法,讓學生嘗試一些未必在公開試獲批的調適方法,並試驗各種調適方法的效果。可是,家長和學校也應考慮長遠來說學生能否適應到公開試時在調適上的改變和限制。較合適的做法應是盡早把校內考試的調適與校外考試預計能獲批的調適拉近,讓學生早日適應。

4. 清楚孩子的SEN類別

目前按教育局和考評局的政策,能申請任何考試調適的學生,也先要證明他/她屬於某主要SEN類別的確診個案(即一般人常說的八大SEN類別、身體病患及精神健康問題),而對相關SEN證明的要求也有明確指引。若家長能清楚確定孩子的SEN類別,通常學校或專家較容易按教育局和考評局的指引和尺度去建議其調適策略。若學生無清晰的確診類別(包括“疑似”或“邊緣”個案)或不屬上述任何一種SEN類別,考評局通常只能對其個案作個別考慮(獲批成功機會較低)或直接不受理。

5. 尋找合適及合資格專家作評估

除了SEN類別的定性外,對證明相關問題的專業人士的資格也有清晰界定。一般來說,家長可參考考評局的調適申請指引上指明接受哪些專家報告/醫學證明,就得知哪些為合資格的專家。但家長需留意兩點:(1) 每類SEN也有對應的專家負責作評估,例如曾見過一些坊間的職業治療師聲稱能評估學生有否讀寫障礙,但在教育局和考評局的層面,讀寫障礙的個案只會接受教育心理學家或臨床心理學家的評估報告(除非於讀寫障礙以外還有書寫方面的困難);(2) 要留意該專家是否在該界別的合資格人士,如現時心理學家並沒有法定註冊制度,任何人也可自稱為教育/臨床心理學家。若要確認該專業人士的資格,可查看其是否屬於該界別主流學會的會員(如:香港心理學會)。

6. 了解清楚孩子在考試時的實際行為表現

即使同屬同一類SEN,每個孩子的特性也不一樣。就算是同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在家中和在試場上的工作表現也有所不同。我們當然可以憑評估結果和平日在校、在家的觀察去估計孩子需要何種考試調適,但最好的辦法應是在試場實地觀察和紀錄孩子在各科中的考試行為和作答情況,再透過老師、專家甚至家長的討論決定哪些調適才能真正解決孩子於考試中的困難。例如某學生常在考試中停在不懂的試題中糾纏,教導他們恰當的應試技巧或透過老師提點往往比加時調適更有幫助。

7. 定期檢討成效

要留意孩子於每個學習階段於各學科和在試場上面對的困難也會不斷轉變,所以要不時檢視他們最新的考試狀況,從而調整提供給他們的考試調適。較適宜的做法是每逢他們升上高小、初中、高中等在課程上有重大改變的時期作重新檢視,或在他們的學業成積有明顯改變之時。